徐州:从“一城煤灰半城土”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蝶变之路

元描述:徐州,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为区域中心城市,以工程机械、绿色低碳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为驱动,实现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,跑出高质量发展“加速度”,展现科技之变、产业之变和发展之变。

吸引人的段落:从昔日“一城煤灰半城土”的资源型城市,到如今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生态宜居城市,徐州的蝶变之路令人惊叹。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,告别了传统重工业的粗放发展模式,聚焦工程机械、绿色低碳能源、新材料等十大关键领域,全力构建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,展现出科技之变、产业之变和发展之变。如今,徐州正以“头马之姿”,迈步奋蹄,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,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“快车道”上。

工程机械: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的“王牌”

徐州素有“中国工程机械之都”的美誉,工程机械产业是其转型升级的“王牌”。近年来,徐州围绕工程机械产业强链补链延链,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培育出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。

  • 徐工集团:作为行业巨头,徐工集团连续3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,产品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其汽车起重机、随车起重机、压路机等16类主机位居国内行业第一,起重机械、移动式起重机、水平定向钻机持续保持全球第一,桩工机械、混凝土机械稳居全球第一阵营,装载机跃升至全球第二、国内第一。

  • 海伦哲:这家专注于高空作业车、电力应急保障车、应急排水车以及消防车等专业机械制造的企业,在2011年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。今年夏汛期间,海伦哲的抢险车奔波在多个受灾现场,为抢险人员提供强有力的应急电源车保障服务和技术支持。

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了“1+100+1000”企业创新矩阵,包含1家千亿元、100家亿元以上、1000家中小企业的企业,累计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20家,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。

四链融合:徐州高质量发展的“金钥匙”

徐州实现高质量转型的“金钥匙”在于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与人才链的融合。

1. 强化创新支撑:产业升级的“动力源”

  • 徐州瑞马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:这家从零起步,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企业,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,成为徐州“创新链”的代表。

  • 工程机械行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榜:徐州公布了工程机械行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榜,征集十大核心攻关项目,旨在解决发展技术瓶颈,推动产业不断成长和壮大。

2. 聚企成链、聚链成群:产业能级提升的“助推器”

  • “产业森林”:徐州的“产业森林”枝繁叶茂,除了工程机械产业,绿色低碳能源产业、数字经济规模已超千亿元,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布局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发展氢能产业。

  • 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:徐州坚持向“高”攀登、向“优”前行、向“新”发力,推进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。

3. 畅通资金流:竞争力持续增强的“加速器”

  • 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:该中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,搭建起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。

  • “苏科贷”:江苏华源节水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徐州市科技局,向江苏银行徐州分行申请“苏科贷”,一个星期企业就收到300万元贷款。

  • “设备担”中国银行徐州分行与江苏徐州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,向江苏芯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授信700万元“设备担”贷款产品,为徐州市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,提供了更加精准、高效的科技金融支持。

4. 人才汇聚:高质量发展的“主引擎”

  • “2023淮海人才峰会”: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绪堂分享了他和徐州“双向奔赴”的故事,展现了徐州吸引人才的魅力。

  • “彭聚菁英”行动:吸引人才回流,以及建设青年人才驿站,提供全方位服务,增强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,激发青年在城市中的活力和创造力。

能级提升:以“头马之姿”奔向未来

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徐州正以“头马之姿”,迈步奋蹄,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,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“快车道”上。

  •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:在卧牛山地下深处,持续科研攻关,在地下空间探测、地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开拓“中国深度”。

  • “五证连发、拿地即开工”:徐州东方雨虹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8000吨高性能密封材料项目,成功实现了高效流程,开工时间比计划提前了至少两个月。

  • 产业“硬脊梁”:徐州,正在用创新硬实力挺起产业“硬脊梁”,以更加自信之姿、灵动之态,展现科技之变、产业之变与发展之变,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Q1:徐州是如何打破传统重工业的粗放发展模式的?

A1: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五大传统行业转型做“减法”,整合和压减了一批企业,同时积极做“加法”,培育新的产业集群,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。

Q2:徐州的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指的是什么?

A2:“343”是指徐州聚焦的三个主导产业:工程机械、绿色低碳能源、新材料,以及构建的四个特色产业:高端装备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现代服务业,以及培育的三个未来产业: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未来能源。

Q3:徐州是如何吸引人才的?

A3:徐州通过《徐州市“十四五”青年发展规划》等举措,支持青年发展;通过“彭聚菁英”行动吸引人才回流;建设青年人才驿站,提供全方位服务,增强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。

Q4:徐州如何实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生态目标?

A4:徐州通过压减传统重工业,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产业,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,改善生态环境,实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生态目标。

Q5:徐州如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?

A5:徐州围绕贯彻“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”的重大要求,高站位大格局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锚定“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”发展定位,以“头马之姿”,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下好区域协同“一盘棋”。

Q6:徐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?

A6:徐州未来将继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,聚焦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,推动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,为江苏“继续走在前列”作出更大徐州贡献。

结论

徐州以“舍我其谁”的责任感、“时不我待”的紧迫感加速奔跑,重塑自身产业版图,跑出高质量发展“加速度”。从“一城煤灰半城土”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,徐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转型升级的决心和能力,展现了科技之变、产业之变和发展之变。相信未来,徐州将继续以“头马之姿”,引领淮海经济区,奔向更加辉煌的明天!